教育資訊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不少家庭節衣縮食供子女補習。窮學生無錢補習則欠缺競爭力被邊緣化,繼續跨代貧窮。這種風氣令校外補習成為繼住房困局外,政府要下決心改革的另一重大民生問題。天水圍天秀路的商場內,訪問多名陪同年幼子女補習的媽媽,她們都贊成現在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制度必須改革,「補習令小朋友和家長壓力太大了!」有家長表示,疫情下經濟不景,收人大減,無法付出昂貴的補習費。兩名子女讀小學的家長表示:「補習費實在太貴了,不是每個家庭都可負擔的!」她希望學校老師不要只是照本宣科、講完就算,要多方照顧學生所需。「學習本來就應該主要在學校完成,而不是靠補習。」同樣有兩名子女的家長稱「香港的教育制度太變態了,教育改革梗係好啦!最好快點實行。」她透露,名子女每月補習費近二萬元,非常吃力,為了省錢連飲茶都要減少。讀K3的四歲女兒,每日有六樣功課,而且好深;六歲兒子準備升小一,擔心功課追不上,現在天天補習。雖然好辛苦,但死頂都要,唔係點同人哋競爭? 17歲的男同學是DSE的準考生,他坦言:「不補習就死路一條,因為大家都補,你不補分數就落後,所以這是天大的事。」16歲升中五的同學亦表示:「學校老師無教授基礎知識,又缺少自由發揮的機會,好多東西學校只讓你死背硬記,無法提升考試成績,所以要補習。」有家長表示孩子九月將升讀小一,因父母要搵食,接送小孩補習的重任落在爺爺身上。他希望香港可以向內地學習,大力改革教育制度,還小朋友們自由快樂的童年。
只有規則的教導,孩子也許知道這件事不該做,但是在行為上不一定能做得到,這是因為動機面的教導還需要同理心的涉入。
例如A小孩看見旁邊的B小孩有餅乾,A很想吃,但B就是不請他吃。於是A趁著B不在的時候偷吃了餅乾。在實驗時,我們問A小孩:「偷吃餅乾對不對?」A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再問A小孩:「偷吃餅乾是什麼感覺?」他會回答:「很快樂。」
A小孩的思維是:「除非我偷吃餅乾的時候有人在場,那麼我會被處罰。否則,雖然我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事,可是我很想吃,我還是拿餅乾來吃。而且餅乾很好吃,我吃到餅乾覺得很快樂。」
A小孩也許沒有「自己的餅乾被偷吃」的情感經驗,所以他也無法同理B小孩的餅乾被偷吃了的心情。4~6歲間,孩子的道德情緒開始萌芽,對別人的處境會有一些同理心,這個時候家長在管教時,就可以進行情感的涉入。
19/8/2022
查看詳情臺灣過去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定型化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乃至於我們容易在學業或者是未來生涯發展上遇到挫折與挑戰時自我設限,錯過與成功相遇的機會。「成長性思維」則是提倡人有無限可能,只要不畫地自限都有成功的會。以下就Hundley, H. and Brock, A.所提倡與駁斥的兩種思維做一簡單比較:
「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因此會避免挑戰與失敗。我相信在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當中,經常會聽到同學或朋友說:「算了!學不會就換別的」。類似這樣的話,當聽久了或者是聽多了我們就會慢慢的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學不會,乃至於想要放棄。教育學者也將類似的情形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Actualized)」,也就是說只要相信自己成功,就會成功;反之,如果自己都認為會失敗,那注定是以失敗收場。筆者國中時的同班同學(化名:小陳)就是受到定型化思維所影響,才會到目前都一事無成,小陳非常喜歡餐飲,很努力的考上了公立高職的餐飲科,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國中時偶爾做個小點心滿足大家的胃口還行,但是到了高職是受到專業訓練,小陳開始飽嘗失敗的滋味,不斷的萌生想要轉科的念頭,終於,不斷失敗後小陳開始認為自己不具有餐飲方面的才能而轉到普通科,之後讀到大學畢業進入私人公司當行政人員。
「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因此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只要不放棄就可以不斷的往上爬,而且到達終點之前都有許多的未知與困難,他們也樂於挑戰。筆者的另一名國中同學(化名:小林)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典範,國中時筆者和小林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國中畢業後因為各自往不同的道路發展後顯少聯絡,直到近幾年才知道原來小林是某個電視歌唱比賽的常勝軍,這讓不曾聽過小林唱歌的我感到非常驚訝,於是開始關注小林,才知道原來小林一開始也是有被嫌棄過,甚至被認為不適合走唱歌的路線,但是藉由不斷的練習,慢慢的培養自己的歌喉與氣勢,小林相信自己並不是不能唱歌,而是缺乏練習,因此小林每天花了許多的時間練習每首歌的旋律與音調,最後終於一路破關斬將拿到冠軍,順利發行唱片。
從小陳和小林的例子可以發現,「思維」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臺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求新求變下,帶給孩子的始終是來自於保守主義的思想方式,安於現狀的中國傳統使得學生不敢挑戰未知而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機會。然而,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學習的,只要讓小孩從小開始練習,就能讓小孩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所畏懼,正面迎向挑戰,讓失敗不再是可恥的代名詞,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並且邁向成功人生的墊腳石。
13/7/2022
查看詳情